首  页  总揽  写作  煤市分析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煤价行情  在线投稿  | 西北站  华中站 | 特约通讯员档案

张立宽:国耻日——西安,来了就要去看您

煤炭资讯网 2019/9/17 21:56:26    散文荟萃
  
        喜爱西安,不仅仅因为她是十三朝古都,创造出中国历史上秦汉唐的辉煌时代,更因为她还是一座充满爱国主义的英雄之城,因为83年前(1936年12月12日)在这里爆发了由张学良、杨虎城二位爱国将军领导的、震惊中外的“对蒋兵谏”——西安事变。因此,来到西安,就一定要到西安事变纪念馆(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公馆)去看一看,好好地学习和感受二位将军的爱国情操和爱国精神。

        好几次去西安,都有此想法,无奈不是时间不凑巧就是因为内部整修,以至于到了门口而不能入。近几年,西安夏天的炎热、交通的拥堵和空气的污浊是出了名的严峻,但所有这一切,都挡不住我要去西安事变纪念馆参观学习的决心和意志;而西安,不愧是一座文明古都,她给了行人和自行车这种低碳出行前所未有的礼遇,我想了想,既然坐车那么堵,还是骑共享单车为好。
 
 
        西安事变纪念馆暨张、杨公馆无疑是记录西安事变全过程的博物馆,其中的文物和照片更是历史的真实再现,是任何人也无法抹杀的。所有这些都让我真切地感受到西安事变的伟大意义——它是历史的转折点,它对于中国革命的意义丝毫不亚于南昌起义和遵义会议,所不同的是它是国民党高层内部在国难当头的非常时期,围绕正义与邪恶、爱国与祸国、抗日与内战两种路线的大爆发和生死决。
        毋庸置疑,作为奉系军阀首领、安国军大元帅张作霖的长子和“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少帅张学良,在1928年6月沈阳“皇姑屯事件”父亲被日本鬼子炸死后,拒绝日本拉拢,与当年12月毅然宣布“东北易帜”,实现了中华民国形式上的统一。1930年爆发的中原大战中张学良成了多方拉拢的香饽饽,大有“得汉卿者得天下”之势,但张反对内战,称“邦家多难,非息争不足以图存”。1930年9月18日,张宣布拥蒋入关调停中原大战,战争一边倒之势使蒋完胜。战争结束后,张学良被任命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此时的张学良,实力和声望达到了人生极点、如日中天,说他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毫不夸张。而“九一八”之后,作为军人的张学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唯蒋氏马首是瞻,遵照蒋氏不抵抗密令,带领20万大军退回关内,将东北三千里沃野、三千万同胞、几代人的打拼悉数留给了日本帝国主义,任人宰割。 “九一八”之后,张学良背负着家仇国恨和“不抵抗将军”的骂名,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咄咄逼人的攻势,还要被调到西北逼着“剿匪”打内战,作为一个铁血男儿和所谓“西北剿总”副司令,张学良内心的痛楚,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

        关于“九一八”不抵抗密令一事,在纪念馆也有蒋氏手迹《铣电》——1931年8月16日事变前对张学良发布的命令——“北平。张副司令钧鉴。绝密。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中正。”另外,时任陆海空军副司令行营秘书处机要室主任的洪钫和东北军第七旅参谋长赵镇藩曾在回忆录中证实《铣电》的存在。近日,台湾的蔡省长不管出自何种居心,公布了蒋氏“九一八”事变前命令张学良不抵抗的密令,间接证明了张学良是执行了蒋氏的指令而不抵抗的,窃以为依照张学良的个性,“不抵抗”不是他的风格,蒋氏向张学良发出“不抵抗”命令,似乎符合其对日政策的基本逻辑。1928年5月3日,日军制造震惊中外的“济南惨案”,屠杀中国军民逾万人。面对日军的挑衅,蒋氏却下令不抵抗,“禁止冲突,各军立回原地”。 因此,事变前后,蒋氏一系列公开行动表明,其在军事上对日采取不抵抗主义,在外交上“诉诸公理”,乞求“国联”制止日本,主要精力忙于“剿共”之事实,已经昭然若揭。作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民族魂”的鲁迅先生在《“友邦惊诧”论》一文中说“这回学生的请愿,是因为日本占据了辽吉,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而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鲁迅先生文中直叱: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由此可见,蒋氏不抵抗政策,也从知识界层面得到印证。

        杨虎城将军1893年出生于陕西省蒲城县一个农民家庭,自幼具有爱国思想。24岁自赋诗:“西北山高水又长,男儿岂能老故乡。黄河后浪推前浪,跳上浪头干一场。”自护国起义以来,百战不屈,历经二虎(李虎臣、杨虎城)守长安,雪夜奇袭唐生智,在潼关截断西北军后路等一系列重大战役,后任国民革命军第17路军总指挥、陆军二级上将、陕西省政府主席等职,影响力遍播大西北。西北汉子杨虎城非常讲义气。“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拒绝在所部“清党”。“九一八”事变后,反对蒋氏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积极主张抗日。蒋氏委任他为西安绥靖公署主任,他却主动请缨抗日,遭拒后与红军第四方面军达成互不侵犯默契。1935年任陕西绥靖公署主任,奉令调兵在陕南阻截红25军,反而遭到痛击。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向华北渗透和民族危机的加重,特别是1935年的“一二九”爱国运动“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呼声之后,杨与蒋的矛盾愈加凸显。
 

        西安事变事发突然,却是历史必然。张、杨都不是蒋的嫡系,蒋正好剪除异己命他们去打红军“剿匪”,而二位将军向来反对内战、共御外辱的爱国思想使他俩思想逐渐走近,风云际会地要“干一番大事业”。在蒋氏西安督战,张杨经多次痛陈形势,面谏、哭谏均告无效、并被警告调往闽皖的情势下,最后的“兵谏”也就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西安事变,张杨配合默契,东北军负责到华清池捉蒋,17路军在西京大旅社抓捕随蒋而来的几十位南京政府军政大员,虽有流血发生,却也干净利索,南京方面来人无一漏网,悉数被抓。

        关于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的经过与结果这里不再赘述。近年来,有关西安事变中张杨谁是主角的争论却此起彼伏、甚嚣尘上。本人认为,这种争论毫无意义。试想,没有杨虎城,张学良或许下不了决心,毕竟当时他是蒋的红人、响当当的二号人物;假若张学良不下决心,作为张的下级(张是西北剿总副司令、西北军政委员会主任),杨也是有心无力,西安事变也就形不成动因。因此,二人无所谓主次,侈谈谁是西安事变主角毫无意义。

        正因为张杨二将军都是伟大的爱国者,只有二人齐心协力、珠联璧合,才能默契配合、一举成功;也只有像他俩这样如此爱国、把国家和民族置于无上地位而置个人名利安危于不顾,才能配合得完美无缺、天衣无缝,因此可以说张杨缺一不可,蒋氏把二人放在一起西北“剿共”,是蒋出于私心太重,也是打错了算盘,因此,西安事变实属“天意”。

        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结束了10年内战,国军红军成为友军,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抗日成为国家和民族的主旋律。而张杨二位伟大的爱国将军,却成为蒋氏手下的牺牲品:一个被几乎软禁了一辈子,直到蒋氏弥留之际还特别指示儿子“不可放虎”;一个被关押12年后,于1949年9月6日一家八口(含秘书及幼子)被暗杀于重庆歌乐山,其惨烈人神共愤。

        毫无疑问,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身居高位、淡泊名利,是真正践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伟大爱国者。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后明知赴南京或遭不测,“弟离陕后万一发生事故”,但为了事变的圆满解决和顾全“领袖”面子,毅然送蒋回南京,却遭长期软禁,于2001年10月14日病逝于夏威夷檀香山。由是观之,张学良最伟大之处是他本可以做自己的东北王,正是由于爱国,东北有“割据”的实力却没有割据。父亲因不合作被日本人炸死,自己从36岁被关到90岁。“不怕死,不爱钱,做顶天立地男子汉”正是其一生的真实写照。张学良晚年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张家父子,若不是为了爱国,会有这种下场吗?痛哉斯言!

        杨虎城将军在被解除西北军权后,被流放“出国考察”,他在争取国际支持的同时仍继续批评蒋氏无信、消极抗日。抗战爆发后多次要求回国参战遭拒,后被设计“宜自动回国”后,旋即被辗转关押于南昌、长沙、益阳、贵阳,最后惨遭杀害……

        “到点了,闭馆了!”纪念馆抗日管理人员的催促声打断了我的沉思,好在我已经看了好几遍。从西安事变纪念馆走出来,我的心情十分沉重,同时也深深感恩于张杨二将军的伟大功绩——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无论如何赞誉都不为过,二位将军绝对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千古功臣——没有西安事变,很难想象国家和民族会是个什么样子。

        夕阳西下,夜幕降临。我骑着摩拜单车返回住地,西安市南城外通达东西的友谊路是必经之路,这条马路的宽阔雄伟令人赞叹,两侧都屹立着参天入云的梧桐树,枝丫茂密,阴翳蔽日,无论春夏秋冬都呵护着每一位行路者。这使我感觉到好像回到了老家河北邯郸——邯郸市纵贯南北的中华街跟这条友谊路非常相似,一样的粗犷豁达、两侧一样有着挺拔雄伟的梧桐树。我骑着自行车徜徉流连在这条友谊之路,一点也不感觉有异地的陌生之感——在这里,随着下班回家的车流人流“回家”,似乎我也是在本地有家的人了。

        是啊,有国才有家,先有国后有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再来西安,我还会来看您。
 
 

        作者简介:张立宽,男,汉族,1972年生于河北省大名县金滩镇娘娘庙村,1989年毕业于大名一中,考取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1993年获文学学士学位,1995年获北京语言大学双学士学位,2011年获澳门城市大学MBA。系资深媒体人,散文、诗歌爱好者,光明网、经济网、中国网、环球网、能源网、煤炭网、电力网、企业家网特约撰稿人,国家能源局中电传媒能源情报研究中心研究员,多部调研报告获国家级领导人肯定。历任人民日报京华时报社国际新闻部主任、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刊《中国煤炭工业》杂志社编辑部主任等职,系中国能源研究会高级研究员、中国生产力学会高级研究员、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绿色矿山推进委员会副会长、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擅长写作乡愁类散文,代表作有《梦游卫运河》《记忆中的那片果园》《故园三十二年前》《父亲创造史上N个第一》《马鞍山,我想和你有个约会》《厦门,16年后来看你》《风雨中,让我为乌兰夫同志站会儿岗》《农村过大年,习俗在悄悄地改变》,自传体纪实文学五部曲《从“北京”到北京——我的求学之路》,诗歌《你在哪里,我亲爱的黑姑娘》《毕业30年再忆朝忠恩师》等,出版专著5部,发表各类新闻报道数百余篇,深受读者欢迎。


作者:张立宽      编 辑:一鸣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www.cwestc.com)及其原创作者”,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煤炭资讯网原中国煤炭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