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煤市分析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煤价行情  在线投稿  | 西北站  华中站 | 特约通讯员档案

冯骁:记录与见证(随笔)

煤炭资讯网 2020/9/29 11:42:15    散文荟萃
  
      记录与见证之一:历史中的精彩

      记录企业发展足迹,是企业新闻人的职责和使命。五十年来,韩城矿工报社的历任编辑和记者不负使命,牢记初心,辛勤耕耘着韩城矿区的新闻宣传这块沃土,用手中的笔记录和见证了韩城矿区的建设、创业和发展足迹,也记录了普通人的人生亮点和动人故事。关于企业方面的记述已有许许多多的文章作了记载,本文仅从历史的过往中拾取几个鲜为人知的故事,聊以说明新闻人的点点心血和汗水结晶。

      一个国有企业的诞生,必然伴随有政工人员开始为她摇旗呐喊。韩城矿工报最早被称为“小报组”,其名称为《韩城煤炭战报》,直到一九七九年才正式更名为《韩城矿工报》。翻开韩城矿区的建设发展史,原来早在五十年前就有大批人员从全国各地迁徙来到这片黑土地上,他们有的是成建制从东北、大同、内蒙古、宁夏和铜川等煤炭基地来的,有的是解放军基建工程兵近万人贵州不远万里来到龙门的,有的是作为“三线战士”从陕西蓝田来的,也有的是从各大院校、设计院来的专家,还有的是退伍复转军人。他们都加入到了韩城矿区建设大军之中,为新开区的建设付出了心血。这些人来自五湖四海,说话口音南腔北调,但他们的目的是相同的,即支援韩城矿区的煤矿建设。这么多人的涌入,仅住宿问题就难以解决,于是有许多人租住在矿区周边的农户家里,有一些人住在矿上搭建的简陋临建房和土窑洞中。当时在矿区流传着一个顺口溜:“遍地干柴禾,到处是石头,昼夜狂风吼,买菜河津走。”这是当时矿区生存环境的真实写照。那时在井下干活,有的井巷掘进没有通电、没有压风,有的工人在井口用镜子反射太阳光照进井巷。放完炮后烟雾迟迟不散去,大伙就脱下衣裳来扇风,以驱散烟雾;许多矿井在建设中,坑木运不到井口,区队干部就带领工人去火车站人拉肩扛地把设备和坑木运到井口。工人们在井下用最原始的办法挖取土石方,又一车一车地运出井口。几万名职工就这样无怨无悔地挥洒着汗水,奉献着青春;其中有许多人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在一九八二年一月八日的韩城矿工报上有一篇“婚事新办”的报道,其大意是:“新年伊始,桑树坪矿为二十三对男女青年举办集体婚礼。”这二十三对新人中,有六位新娘是与井下矿工喜结良缘,有四位姑娘是远道而来,有五位男女青年是刚刚从工作岗位上赶来参加集体婚礼的,还有一位部队青年与一名待业青年喜结连理。为了策划组织好这次集体婚礼,婚事新办小组的几位成员遍访各自家庭,做通他们的思想工作。婚礼上,矿领导讲话、向新人赠送礼品、婚礼舞会等各项仪式隆重而热烈;新人们虽然没有着漂亮艳丽的婚纱和时尚衣装,但他们精神焕发、青春活力四射,朴素大方。这是矿区第一次组织的集体婚礼。

      一九九三年始,由于煤炭企业受全国大环境影响,出现煤炭积压、亏损严重、经营陷入维谷的境况。为了改善现状,各单位相继搞起第三产业,目的是为了安置待业人员,增加在职人员的收入。一时间,矿区各单位和机关部室纷纷想办法、出实招办起第三产业;有的企业放开经营,面向社会市场寻找活源,走活生产经营一盘棋;有的矿开办小煤窑;有的单位办起颇具规模的养蝎厂,用蝎子制作蝎子酒;有的单位办起小商店、被服厂、劳保用品厂、面粉厂、食品加工厂等;有的单位与私营企业、小煤窑、焦化厂、洗煤厂等合资经营,共享利益分红。第三产业这一新生事物在矿区维持了两三年后,除少数企业放开经营取得成功、有的矿办小井维持现状外,其余的第三产业项目相继终止,可谓自生自灭。

      在九十年代初期,各大企业都收到“三角债”的深深困扰,韩城矿区也不例外。当时,经过努力协调和苦苦索要,其他企业付给韩城矿业的不是人民币,而是大量的白酒和几辆轿车,以物抵债。在一九九二年年底时,下峪口矿尚有两千六百万元煤款未能回收;春节即将来临,全矿职工都眼巴巴地等待着矿上发工资。在这一关头,矿工会与运销科联名向矿上提出报告:组建女子催款队,远赴咸阳、南方等地催收欠款。考虑到女工的耐心和办事认真等因素,这一提议得到矿党政的同意。于是,以刘桂荣为队长的八名女职工催款小队组成。当时,矿上的流言蜚语四起,人们议论纷纷。在领导和队长的耐心宣传教育下,八名姐妹打消了顾虑,顶住了人们的热潮冷风,克服了各种困难,披挂出征。在那段催要欠款的日子里,她们曾受到对方的冷言冷语、铁将军把门、刁难、驱赶、推诿和不理睬等等境遇,但她们据理力争,不卑不亢,不甘示弱,一次次找企业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先后从西安、咸阳、武汉等地清回他企的大量欠款。在这一年里,“女子催款队”共为矿上清回欠款近八千万元,成为矿区职工群众心目中的“巾帼英雄”。

      在二零零一年实施的“1440工程”,主要是对马沟渠矿和燎原矿实施政策性破产;按政策要求,这两个矿的人员以正常退休、提前退休、特殊工种提前退休、工残退休和退养等五种类型进行,矿区其他单位的部分职工符合上述要求的也一并进入退休行列,可谓“搭顺车”退休。经过一系列过程和法律程序后,这项工程宣告结束,大批人员的退休和提前退休,为企业减轻了负担;但这些人当时退休时的工资只有数百元,是非常低的。据说,这两个矿的留守人员在经过重组后,他们后来都成了富裕户。

      二零一三年煤炭市场爆冷,煤企进入“寒冬期”;面对生存压力,陕煤集团酝酿生成一个大胆决策:将资源枯竭、亏损严重、产业链断裂的部分矿井实施关闭,对关闭的矿井人员成建制划转;韩城矿区的象山小井和平硐井口成为率先关闭和人员划转的试点单位。经过一系列的运作后,象山小井和平硐井口的一千余名干部职工除个别有特殊困难不能走之外,都分批前往彬长矿区转岗就业。在这项措施实施过程中,开始时有的人不了解政策、不清楚彬长的情况,曾出现上访事件;后在强大的宣传工作作用和分批组织干部、工人和家属前往彬长参观后,人们的思想得到转变,大都同意划转;这其中有许多人克服了父母年迈、子女年幼、新婚嫁娶在即等困难,最终愉快地踏上了去往彬长矿区的征途。象山矿井高社增、高选增和高社民弟兄三人及他们的子女共六个人,都在这次划转之列,他们做通了家人的工作,越快地迈入新途。几年后,他们都在彬长建功立业,做出了优异成绩。

      在二零一六年初实施的富于人员分流安置工作中,矿区共有千余名职工面临抉择。为了顺利实施这项工程,韩城矿业公司与韩城市积极沟通,最终获得市上的大力支持。三月二十八日,韩城市有六十六家企业联合在机关大院举办专场招聘会;共有一万个岗位等待分流人员选择就业,其中公益性岗位两千六百个、服务性岗位三千五百个、产业岗位三千九百个。矿区千余名求职者经竞聘后,有八百余人达成意向;之后,政府拿出一千万元为这些人免费进行培训。绝大多数职工有了较好的归宿。

      二零一五年是韩城矿区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年,这一年原煤产量首次突破一千万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从制约产能大幅提升的灾害瓶颈入手,突出抓了矿井灾害治理、科技创新和矿井采掘机械化等重点工程;特别是瓦斯、水火等灾害治理,为矿井正常生产提供了安全保障,采掘机械化的普及和应用,使大幅提升产能有了保证。虽然煤炭市场仍然处于“寒冬期”,但在营销人员的团结奋战下,这一年销售原煤和精煤达到八百余万吨,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作为一名矿山人,我有着在矿区四十余年的工作经历。在这漫长的岁月过往中,我的根深深地扎在这片沃土上,我的青春和汗水洒在这片田地上,我的足迹遍及矿区的各个角落。一米多高的韩城矿工报合订本和曾经编辑出版的书籍,足以说明了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和不凡业绩。

      记录与见证之二:前行中的动力

      对于一个企业来讲,任何时候都需要有正能量来引导众人;劳动模范及各类先进人物无疑就是一种鼓舞人们奋发向上的的正能量。韩城矿业公司是一个历史悠久、功绩卓著、人才林立、英雄辈出,又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的企业,在五十年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七百多名局级以上劳模,如果加上各类先进生产者、科技标兵、优秀党员、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岗位能手等,估计有数千人,这些先进人物激励和鼓舞着一代代职工奋勇向前,不断创造着新的业绩。

      先进人物是企业各个发展时期的杰出代表,他们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精神,彰显了那个时期的进步,也表现出那个时期职工思想和行为,她是时代的印迹,这个印迹涂满了时代的金色光环。树立一个典型,就是赋予典型以强大的生命力和号召力,让典型所代表的那种忘我奋斗精神继续发扬过光大,让这种精神和号召力吸引、激励和鼓舞更多的人来学习和跟进。与先进典型同步,是树立典型的初衷。

      走进韩城矿业的历史,你会浮现,在五十年的发展道路上,许许多多的先进人物就像路标一样矗立在企业前行道路的两旁,召引着后来的人们向着前方开拓和奋进。王兴昂和王秀玲是韩城矿区建企后首次被原煤炭部授予劳动模范的先进人物。从黑龙江七台河迁徙至陕西加入到韩城矿区“三线建设”的王兴昂,最早在上峪口矿掘进连当连长,在一次透水事故中,他身先士卒,临危不惧,只身跳入刺骨的冷水中,指挥工友们与涌水搏斗,抢排大量涌水,积极组织生产,抢回了因水患而耽误的工期和任务。后来,矿上组织起一支突击队,他担任队长,期间,他带领工友们苦干加巧干,克服了设备机械不足等困难,发扬特别能吃苦的精神,只用三十天时间创造出月进二百余米的省级记录;之后,他一直保持着这种精神和干劲,屡屡创造省级、全国级生产新记录,也成为矿区职工群众心目中的英雄。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正是大力学习雷锋、弘扬雷锋精神的时代;在当时的矿区建安处砖厂有一名青年女工名叫王秀玲,当时她文化程度不是很高,于是她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利用饭前、班后、早起、晚睡等一切空闲时间见缝插针地学习文化知识,即使每次外出开会,她都把书本带在身上;为了多学知识,她经常节俭生活,把省出来的钱去买书,在最初工作的五年间,她先后购买了社会科学、经济和英雄人物事迹等方面的书籍三百余本。在工作中,她总是带头去做,尽全力地完成领导分配的任务;有时遇到其他班组人手少时,她就连续上完两个班才去休息。有好几次夜里,她正在潜心学习时,发现外面下雨了,她立即放下手中书本,来到工地上为新做的砖坯盖上遮雨篷布。在砖厂工作的八年中,她义务奉献的工时达四千多个。正是由于她的刻苦学习精神,成就了她的个人综合素质的快速提升,她不仅被授予省级和部级劳模,还取得了本科学历和高级职称。

      在企业发展进程中,有两个人先后成为全国劳模,一个是陈卫国,一个是杨栋。农民协议工出身的陈卫国,来自于湖北郧西深山,当时他家境贫寒,好在他的对象在矿区,这样,他千里迢迢来到韩城加入到煤矿的行列,成为一名矿山人。由于他胆大心细,干活踏实,很快得到队长的赏识,老队长有意对他施以教育和栽培,使他成长为骨干工人。成为班长后,一次下午四点班,几名工友带着酒气来到队部硬缠着他要入井;他苦口婆心地一番开到和教育,总算挡住了这几名欲下井的工人。还有一次零点班,一名老工人在井下急着干活,忘了检查工作面周围的安全情况,这时陈卫国立即上前制止了那名老工人,把他拉到自己身边;就在那名老工人说着“没事,这么多年了······”的当儿,一块巨石落了下来,砸在老工人刚才干活的地方,顿时让老工人惊出了一身冷汗。以后的多年里,陈卫国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他以负责和担当的精神,时刻保证着工作面的安全环境。一次工作面发生冒顶,他与队长两人上前处理冒顶区的险情,他提出用打木垛的方法谨慎处理;按照他的方法,众人很快就将这一险情处置到位,保证了生产急需。当上全国劳模后,周围的邻居对他妻子说:你老公现在是全国劳模了,向矿上申请一套住房应该没问题了。当他得知后,谦虚地劝导妻子说:我只是个农民协议工,国家和矿上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我已经知足了;比我干得好的、贡献大的人多得是,再说矿上没房子的职工又不是咱一家,咱不能张这个口。这就是一个劳模坦诚的心扉,也是一个人高洁的灵魂和优秀的品质。“80后”杨栋来自于陕南一个偏远的山村,家中兄弟姐妹多,经济拮据;为了生存,他在婚后第十天背负着伍万元的婚债,毅然来到韩城矿区,成为一名煤矿工人。抱着“要干就干出个样子,要闯就闯出点名堂”的决心,他跟着一名老工人边学习边工作,很快,挂梁、打柱、攉煤等井下活路他全学会了。在工作面由炮采变为综采后,年轻好学的杨栋利用企业提供的培训机会,刻苦学习综采知识,掌握操作技能,很快就成为一名合格的煤机司机。多年的工作中,他没有放松学习,而是如饥似渴地继续钻研煤机技术,并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中,解决了许多疑难问题。又一段时间,井下工作面所使用的旧煤机频繁出现故障,他接到电话立即前往井下现场进行处置;处置过程中,他发现了问题症结所在,于是开动脑筋对煤机离合器销子进行改进,对相关设备和零部件进行技术改造,从而使旧煤机运转正常,为生产出力。在何谓“劳模”的问题上,杨栋这样回答说:“劳模,顾名思义就是要能‘劳’,‘劳’出成绩,‘劳’出一种境界。”在每一个先进人物身上,都有着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无疑是高尚的、纯粹的。

      翻开煤矿的群英谱,你会发现里面的优秀人物大都是实干家,是“老黄牛”式的人物。刘忠缠就是他们中的优秀代表。早在建矿初期,这位来自于蓝田的“三线战士”,就以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奋战在煤矿的运输战线上;那时的矿山正处于建设初期,一切工作都是原始的、艰苦的;当他看到新铺设的轨道高低不平、影响生产的情形后,他二话没说,带领着工友对万米长的轨道进行整修,整整奋战了三个月,才使整个轨道、架线和水沟达到平整、畅通的标准。一次,溜煤眼让木头被堵塞了,他顶着哗哗流淌的煤泥水,挥舞着斧头砍了半个多小时,才疏通了溜煤眼。还有一次,溜煤眼被一块巨石堵住,他带领一名工友,用钢钎和大锤对那块巨石整整砸了十余个小时,终于砸碎了巨石,疏通了溜煤眼。那时的煤仓一遇到井下出水,就夹带着煤泥四处横流;刘忠缠每遇此事,就跳进煤泥水中奋力排险,有时要连续苦干两三个圆班,才能全部清理完这些煤泥,其中的劳累可想而知。在他成为部级劳模后,他对工作的热情和拼命精神丝毫未减。在八十年代,矿上经常组织生产会战,一搞会战,运输战线就十分忙碌;一次,他父亲患病,他请了三天假将父亲送到西安住进医院后,托付给姐姐照料,而他又返回矿上投入到工作中;在这一年的大干百天战役中,他呕心沥血地忙碌在运输一线,确保了整条运输线的畅通。后来,他调到了井上,加入到后勤战线队伍中;但他依然保持着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和务实作风,将后勤管理工作搞得风生水起。

      在滔滔黄河中英勇救人,那是何等的无畏;在韩城矿区就有这么一个人,他叫石凯杰。事情发生在二零零九年七月十日,已职务退出多年的桑树坪矿纪委副书记石凯杰当时正在黄河岸边垂钓,突然听到从黄河上游传来呼救声,原来有四名青年不慎落入黄河激流中,已近六旬的石凯杰奋不顾身跳进黄河中,凭着良好的水性和超人的胆魄,将一名青年救上了岸,当他想再去救他人时,落水的另外三人已被激流卷走,消失得无影无踪。事发十余天后,他突感身体不适,住进了医院,不久就离开了人世。石凯杰生前曾获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个人荣誉,在几十年的工作中,他一贯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公私分明,廉洁奉公,许多难办的案件在他的手里都迎刃而解。一次,在办案的节骨眼上,突然从老家传来父亲去世的噩耗,他权衡再三,只是书信一封和寄去一些钱,继续留在矿上坚持查案,直到使案情水落石出,他还是一个大爱行善之人,在他常去钓鱼的路途上有一户人家,有五个女孩,家境非常贫寒;了解到实情后,他主动担负起这户人家五个女孩的学费费用,且坚持了许多年,一直到将五个女孩中的四人全部送进了大中专院校。石凯杰的事迹已被矿区和当地的人们传扬和铭记。

      没有什么比能够挽救一个人的生命更具有意义了。桑树坪二号井王晖在二零一零年一次义务献血时有幸成为陕西省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二零一七年,他的这一愿望得以实现,他捐献的造血干细胞飞越千里成功救助了一名不到一岁的白血病患儿;在送去造血干细胞的同时,相关人员还送去了二号井三百多名职工为重庆患儿的万余元爱心捐款。这件事在韩城矿区可谓首次,王晖的名字传遍了矿区和韩城地区,他的事迹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在人们的心中熠熠生辉。

      记录与见证之三:半个世纪的住房梦(随笔)

      古人云:“屋者,行之住所。”老子曾言:“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此言后被人们引申成“安居乐业”。自古以来,人们奉行安居乐业,无论是千里迁徙,还是躲避战乱,都是想寻一处桃花源式的有山、有水、有耕田的地方安居下来,从此开始创业。

      然而,翻开韩城矿区五十年的发展历史,让人倍感惊讶的是:职工的住房梦伴随着企业五十年的风雨历程而直至近年才得以实现。在矿区创业初期,短短的两年之内涌进来近两万人,他们的吃饭都成了问题,更别说住宿了;那个时候,拖家带口的人们租住在矿区附近的农户家里,单身职工住在简陋的草棚和土窑洞中。那时,各矿井都是依照“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的方案进行建设的,人们一心一意扑在建设和生产上,虽然在“居所”的建设上也付出了许多努力,但建造的房屋大多是二三层的筒子楼和平房。直到九十年代,许多职工仍然住在这些建于七十年代初期的房子里。

      在原矿务局旧址的东面有一个偌大的院落,曾是矿务局的机关大院,那里最先都是平房,是机关办公的地方和首脑的居所;后来重新建设后除靠近路边的两排是二层楼房外,其余仍旧是平房。紧邻这个大院的五排窑洞,是用红砖砌成的二层楼房。在下峪口矿上广场有几栋用石头砌就的二层楼,住的都是普通职工;这些楼房的一楼有个小院子,二楼没有卫生间,人们只有到一楼楼头的公厕去方便。楼里每个房间的空间面积都很小。在建安处有一个老八栋,从山坡下往上延伸,全是两层简易楼房;这些楼房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住了好几代人,直到二零一五年以后才拆除。在各矿的向阳坡、夹皮沟和沟塘等地方,都有许多自建房和小窑洞,这都是职工自建的房子,房基地的归属仍归附近农村所有,住者每年要缴纳一定的租用金。在做记者期间,我每年都要到向阳坡和沟塘等地区采访和访友;在采访中得知,有一位通风队长及家人在向阳坡的自建房中已经住有十年了。他说:工作三十五年了,最早在井陉,后到镇巴,一九七三年从镇巴来到韩城,一九八四年解决了妻子的“农转非”问题;矿上的房子少,咱也能理解,住在这里什么都好,就是怕下雨,一下雨就让人担心。在另一户职工家中,女主人说,丈夫在机电队上班,住在这里已经有九年了,我是从山东来的,没有城镇户口,吃粮靠买高价粮,吃水要到山下去挑,这房子住久了,一下雨就漏,有时丈夫不在家,真让人害怕。旁边的邻居说她是从江苏来的,是临时户口,也没有正式工作,日常生活中就是吃水、挑煤、买菜太不方便。当时,这条山沟及两边的山坡上共住有一百二十多户职工,山下有两个公用水龙头,每天定时供水,每次一个小时。在桑树坪矿的南北山坡上有一千多户职工住在自建房里,在下峪口矿沟塘区域里也有数百户职工住在临建房中。这些职工中大部分人是符合分房条件的,只因矿上的住房有限。其实各矿每年都在建设住宅楼,但建造的房舍远远不及职工对于住房的增长需求。韩城矿区的棚户区大多形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建矿初期,在当时的形势下企业为了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奉行“先生产,后生活”的指导思想,把主要精力、财力和物力都投入到了煤炭生产建设上了,以致职工生活及后勤服务设施与企业发展脱节,形成了“百里矿区,百里棚户区”的景象。

      我自参加工作后的十五年间,一直住在单身楼,即使结婚后的六年间仍然只是享有单身楼的一间房子栖身,那个住所仅有十余平方,后墙紧邻厕所,常有污水渗过墙面,污迹斑斑。后来住进一套七十年代建造的四层小楼,里面没有暖气,因是西晒位置,故夏热冬冷;大风吹来,室内便灰尘遍地。拥有一套干净舒适的住房,就成为我的梦想。这个梦想不仅仅是我的,矿区数万名职工家属与我一样有着相同的梦想,只不过这个美好的梦想伴随着人们走过了漫长的四五十年。

      我曾有这样的梦想:在一个秀美的山腰上,树木众多,花红草绿,一派寂静悠闲的所在,有一座小屋建在这里,白天可以看到山下的一条清澈小河缓缓流淌,傍晚时分,在月光的柔美里静静地聆听虫鸣,举目遥望满天的星星闪烁;远处的树林里有一泓清泉涌出,悄然流至屋前;我的屋边有一块地,里面种有些许蔬菜;房前屋后有葡萄、丝瓜、葫芦和绿藤挂满半空;一只狗和几只家禽在周围徜徉。翘首远望,可见点点灯火;在宁静中,我的思绪随着清风飞扬。或许,我住在一栋年代久远的老房子里,皎洁的月光犹如素白轻薄的蚕衣,轻柔地裹挟着这个老房子;在静谧的夜晚,我捧着书从老房子门前走过,一点点逝去的时光里,我努力回忆着过往;身后的老房子沉默着,只有那一扇扇泛黄的玻璃上透出岁月的光芒,窗外朱红的墙壁上爬满密密麻麻的爬山虎,屋顶瓦页的间隙里长满瓦松,在流年的清风中摇曳,好似吟唱着百年陈歌。

      伫立在偌大的落地窗前,我努力将思绪拉回到现实中来。现在是二零二零年春天,一场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各地肆虐,人们大都宅在家中像我一样做着不尽相同的美梦。数以万计的医务人员和解放军官兵驰援武汉,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全力以赴抢救感染者,把患者从死神怀中一个个地拉回来;全国各地的各种物资每天运往湖北和武汉,支援和抗击着疫情。人们每天坐在家里看着电视,关心着国家大事,敬佩着那些忘我战斗的人们,一次次被他们的事迹感动着;人们看书、美食,打发着漫长的时光。春光美好,只能隔窗相望。只想这场疫情尽快远去,盼望着那些奋战在一线的勇士们能够平安归来。

      韩城矿区的住宅建设高潮起于九十年代初,那个时候矿务局机关要迁往新区,于是征了许多地,建设了十余栋住宅楼,即机关大院;加上四五零部队遗留下的建于七十年代的一个小区;矿务局机关顺利迁到新城区。后来又建设了梅苑小区,分为三个小区共有六十多栋住宅楼;这些楼房都是多层住宅。从二零零九年起,企业将职工住房建设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摆上议事日程;最初的建设是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大规模开始实施“采煤沉陷区治理”和棚户区改造工程,沉陷区治理工程共建设住宅楼五十七栋,总建筑面积近四十万平方米,安置居民五千四百多户;棚户区改造工程中建有象山、象岭、临水、桃园等七个小区,建设完成六十六栋住宅楼,解决了八千九百五十户职工的住房问题。后来,又建设了邻澽小区共八栋住宅楼。去年建成的新康、新兴住宅小区总建筑面积五十余万平米,共有十七栋高层住宅楼,可拥有五千一百户居民。十年间,韩城矿业公司在新城区累计建设住宅楼一百二十三栋,总建筑面积达一百四十多万平方米,解决了一万四千三百八十多户职工的住房问题,基本实现了矿区职工人人在新区有房住的目标。这些小区里大都建设有地下车库和地面停车位,小区内按照绿化、美化、亮化和净化的原则进行规划和布局,各小区紧邻商业街区和公园,交通便捷;其中新梅苑三个小区紧邻南湖,成为人们十分喜爱的湖景房。

      按照国家相关要求,企业的水、电、暖管网和物业管理要移交给地方统一管辖。从二零一六年起,韩城矿业公司拿出数千万元对各小区进行水、电、暖管网进行改造;在实施这一宏大工程中,重点放在老旧小区管网的改造上,除对楼体外墙进行统一粉刷和整修外,每家每户及小区所有的水、电、暖管网都进行了改造;许多老旧小区几十年来是没有暖气的,在这次改造中不仅接通了统一供暖管网,还接通了天然气管网;经过修缮和改造,老旧小区面貌焕然一新,数十年没有享受到暖气的居民看到小区的变化后,打心眼里感谢企业给他们带来了崭新的生活。

      在一个人有限的人生奋斗中,对于房子的追求可能是最为幸福的事情。人生有信仰,对于住所的信仰虽不是最大的信仰,但也是有现实意义的信仰;因为在对房子的追求过程中,充满了太多的变数、太多的经历和太多的意义。

      作者:冯骁,陕煤集团职工作家协会副主席


作者:陕西陕煤韩城矿业公司编志办 冯骁      编 辑:一鸣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www.cwestc.com)及其原创作者”,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煤炭资讯网原中国煤炭新闻网